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可以看见繁华的世界。尽管每个人的生命、每个阶段的发展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每一个珍贵的瞬间却记录、反映着岁月走过的足迹,成为掩藏在生命中独一无二的经历。
今年49岁的吉日嘎拉,是锡林郭勒电业局输电管理处处长,从16岁参加工作,他已在发电、配电、变电、信通、输电专业中摸爬滚打了30多年。守护光明早已成为他毕生的事业。而他的成长经历也反映着锡盟电力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以及锡盟地区经济社会欣欣向荣的深刻变化。
1986年,吉日嘎拉怀着对电力工作的憧憬与热爱,考入了锡林浩特第一发电厂,成为发电厂锅炉车间的一名运行工。当时的锡林浩特一电厂隶属锡林郭勒电业局管理,经过建厂之初苏联生产的两台240千瓦机组多次扩建后,到1996年电厂已拥有国产1.5万千瓦机组3台、3万千瓦机组2台,负责锡林浩特地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照明用电以及乳品、食品加工、煤炭、石油等生产事业用电。改革开放后,锡林郭勒地区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但当时的电厂装机容量增长不及负荷增长速度,且锡林浩特电网又处于孤网运行状态,“每天下午六点进入用电高峰期后,拉路限电就成了常事。”吉日嘎拉回忆道。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锡盟成为自治区重要畜牧业基地之一,为贯彻自治区“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的经济发展方针,为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1987年,锡林郭勒电业局上划至内蒙古电管局,这不仅使锡林郭勒电业局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面得到提升,而且在建设资金及装备上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从1987年到1996年,全盟累计完成投资8518万元,不仅解决了发电、供电、用电问题,也为锡盟电力工业打下了基础。
伴随着锡盟电力工业的发展,锡林郭勒电业局组织机构设置逐步健全,1989年4月,锡林郭勒电业局用电处正式组建,主要负责“三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管理工作。为增强供用电管理,1993年,吉日嘎拉和其他同事一起被调入用电处,从事配电线路抢修维护及配电线路建设工作。这一段守护万家灯火的经历,为日后吉日嘎拉从事主网运行维护及主持实施城市配网建设改造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吉日嘎拉回忆,上世纪90年代,锡盟电力系统吊车的数量较少,有时遇到地理环境特殊的地方,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吉日嘎拉就与同事们一起用铁楸挖电杆坑,人工组立电杆。平日里的巡线抢修,他都是骑着自行车完成的,车上载着金具、工器具等,颠簸的路上,叮当悦耳的工具碰撞声成为了他沿路的陪伴。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锡盟地区输变电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大,架线通电成为当时满足城镇和农牧区发展用电需求的重要途径。1998年吉日嘎拉被选为供电局检修班班长,职务升了,担子也重了,为做好城区线路规划建设,吉日嘎拉主动深入客户了解用电需求,亲自进行线路勘察,手工绘画图纸,组织人员施工,因为工作出色,2002年他被任命为锡林浩特供电局检修公司副经理。尽管岗位变化,但吉日嘎拉始终未离基层,他带领当时的4个班组,负责锡林浩特地区低压线路的抢修维护和施工工作。
每年大风季节是他们最为忙碌的时期,“当时导线线径细,进户线仅为6平方毫米,一遇刮风下雨,极易发生故障,遇紧急情况,我们都是24小时工作抢修,环境与现在真是没法比。”回想起过去,吉日嘎拉感慨道。随着电压等级的不断升高,他们负责维护的线路由10千伏增加到35千伏和110千伏。那时的吉日嘎拉认为,自己可能会一辈子与配网运行打交道了。而此时,一场深层次电力体制改革成为吉日嘎拉工作生涯的转折点。
2002年,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新方案的核心之一是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2004年,按照内蒙古电力公司关于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意见,锡林郭勒电业局制定了详细的“三改”实施方案。2005年,35岁的吉日嘎拉主动报名参加输电工区岗位竞聘考试,并成为第一任运行检修班班长。进入输电工区,吉日嘎拉改变的不只是工作岗位,更多的是输电工作对他体能的考验、心态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意志的磨炼与创新能力的成长,而这些丰富的工作阅历成为了他日后走上输电管理处处长岗位后推出的班组创新管理设想和目标的重要依据和支撑。
“初到输电检修班,正值春查,我们领到的第一份任务是安装220千伏兴明线防鸟针。”负重四五十斤爬上20多米高的铁塔安装防鸟针,除了工作环境的不适应,还有体力的不支和内心的恐惧。那次工作足足进行了10余天,“回来后大家个个腰酸腿痛,连手臂都无法伸直,好长时间不能自己洗头发,”吉日嘎拉说道。而弯曲的手臂也已成为他和同事们从事输电事业后留下的深深印记。
当时的输电工区刚成立不久,一些工作还无经验可循,作为班长的吉日嘎拉就琢磨着活儿该怎么干,并带头先行先试。渐渐地,处理防震锤移位、带电补销子、更换绝缘子......一项项输电作业在他的带领下日渐成熟,一块块硬骨头被他所带的输电运检班逐一啃下。采集线路坐标、编写工作标准、创建标准化线路......一项项输电工作在他们的手中逐渐规范完善。经过艰苦岗位的千锤百炼,吉日嘎拉迎来了人生第一次闪光时刻,2009年他所在的班组被内蒙古电力公司评为工人先锋号,吉日嘎拉本人被评为电力公司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全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让他又一次在自己人生事业的里程上迈出了新的脚步。
2010年至2017年,吉日嘎拉先后担任变电管理处副处长,锡林浩特供电局副局长,信息通信处党支部书记。此间,锡林郭勒电业局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和科技兴企战略,重视鼓励职工大胆创新,为职工创新创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创新环境。这让酷爱钻研、善于创新的吉日嘎拉如鱼得水。他始终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用小创新小发明解决了许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难题。架空线路国标三相相序应用,带电开展10千伏电杆拆除组立,采取软固定法解决220千伏光缆线与塔材摩擦的问题等,为线路正常运行扫除障碍。201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吉日嘎拉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成为公司系统首家获此荣誉的创新工作室。在信息通信处工作时,以吉日嘎拉与信息通信处处长、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丽杰,技术骨干薛斌共同组成的“劳模团队”创新工作室,得到公司系统的认可。多年来,吉日嘎拉自己获得国家专利5项,他所在的创新工作室获得国家专利21项。一项项创新成果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提供了妙方,也成为企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
“报告处长同志,锡林郭勒电业局输电管理处航检班正在进行无人机实操演练,请指示。”
“继续演练!”吉日嘎拉口中传出铿锵有力的声音。
这是输电管理处航检班成员在实训基地进行无人机巡线模拟演练的场景。眼前的一幕给人最大的感受在于两点:即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现代科技感极强的无人机巡检技术。而这两点,正是吉日嘎拉阔别7年后回到输电专业推出的两项亮点工作。
2017年,吉日嘎拉从信息通信处再次回到了他熟悉的输电岗位,与此前相比,这次回来,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吉日嘎拉从班长到处长的身份转变,更是他在管理理念、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上的提升。
因为自己有着多年输电一线的工作经历,吉日嘎拉认为,做好输电工作离不开较强的纪律性和良好的身体素质。2017年起,他在输电管理处创先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增强员工体能训练和团队协作意识,努力打造纪律如铁、意志如钢的输电铁军团队。团队充分发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则胜”的军队精神,筑起锡林郭勒地区输电线路的钢铁长城。实践证明,这样一直坚强的队伍,是可以打好打赢输电线路安全运行保卫仗的。近几年来,输电团队先后完成朱日和大阅兵、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活动保供电任务,完成几十年一遇洪涝灾害、沙尘暴雪极端恶劣天气抢修复电任务,完成220千伏线路防震锤更换重大隐患治理工作。输电团队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在近两年公司技术比武中输电运检专业和无人机航检专业分别取得团体第二名和三等奖的最好成绩。吉日嘎拉还把自己的创新理念带到输电管理处,组建了输电创新团队,一项项技术发明不仅在输电日常工作中发挥了实用作用,更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十二五以来,锡林郭勒地区电网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今全盟变电站共166座,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9499.25千米,形成了东、西、南、中四个220千伏供电区域,供电能力大幅提升。而锡盟广阔的地域和绵长的输电线路,大大增加了输电人线路巡视强度和安全风险。为提高巡检效率,2017年,输电管理处探索利用无人机进行高压线路巡检,经过两年来的发展,无人机巡检技术逐渐成熟,还专门成立了无人机巡检班组。“与常规地面巡视相比,无人机可实现360度无死角巡视,巡视人员只需根据拍摄图片,做好缺陷分析。今年使用无人机巡线后,我们缺陷发现量比之前人工巡视的一倍还多。”吉日嘎拉介绍说道。
从一名发电厂学徒工到输电工作的管理者,30多年的时光,吉日嘎拉经历了从骑自行车巡线到无人机巡线的转变,见证了锡林郭勒地区电网由小到大,由孤立到联合的发展,感受到了草原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喜悦。他说:“选择电力,我无怨无悔”。他始终用一腔热情守护着为20.3万平方公里上104万人口输送光明的条条银线,这些纵横交错的电力线路,不仅编织出吉日嘎拉筑梦追梦圆梦的人生理想,更编织出草原儿女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之梦。而这种品质与精神将化作银线里不断涌动的电流,持续谱写着锡林郭勒电力事业发展的时代新篇,成为“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